第六十七节 如鱼得水-《凤穿残汉》
            
            
            
                
    第(2/3)页
    这一日望着最后一批百姓登上渡船,一直以来精神紧绷的刘备终于长舒了一口,向站在身旁的诸葛亮俯身一拜道,“此番全凭先生相助,孤与九江百姓方能脱离虎口。还请先生受孤一拜。”
    诸葛亮连忙手持羽扇欠身还礼道,“岂敢,非亮助将军,助将军者将军也。”
    刘备深感诧异地起身反问道,“孔明何出此言?”
    “若非将军宅心仁厚,携民渡江,感动上苍,天公又怎会降下秋雨助将军脱身?”诸葛亮手摇羽扇微微一笑道。诸葛亮这番话倒不算是在奉承刘备。首先如此磅礴的秋雨确实极为少见,虽然一般来说这等反季节的暴雨往往属于天灾,但这一次的暴雨倒是确实救了刘备等人。再来如果不是刘备执意携民渡江,诸葛亮也不敢提议毁芍陂放水淹曹军。毕竟江夏河网纵横,牵一发往往动全身,一旦洪水决堤极有可能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在水淹曹军前必须得将周遭的百姓全部撤离。而放眼天下有此魄力,有此仁心的也唯有刘备一人而已。
    诸葛亮的一番话在刘备听来却又是另一番滋味。前次南就聚一战刘备已隐隐觉得冥冥之中有什么东西在庇佑着他。此刻听罢诸葛亮所言,刘备更是愈发相信自己确有天助。却见他牵起诸葛亮的手笑道,“先生过谦也。还请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言罢,刘备一面命人升帆开船,一面牵着诸葛亮的手信步走进船舱。待双方各分宾主就坐后,刘备长袖一震开门见山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这番问话即是刘备的肺腑之言,也是刘备的血泪教训。远的不说,就以最近一次偷袭南就聚而言。明明战前推演天衣无缝,明明己方麾下有万人敌的云长在,明明奔袭的兵马不逊于曹军。可刘备偏偏就是败了,并且不单单是败,还是惨败。战后刘备思前想后,觉得他之所以会屡屡输给曹操,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身边缺乏一个类似张良一般能替他统筹全局的人物。所以这会儿的刘备并不介意在诸葛亮面前坦承自己“智太短浅”。
    面对刘备的不耻下问。诸葛亮显得既谨慎又郑重。想到两年来的筹划皆是为了这一刻的对策,这位年轻的谋士不禁在心中将腹稿又暗暗过了一遍,跟着便正襟危坐,朗声对答道,“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联蔡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策据有江东。已历二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策,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许是第一次向他人畅谈心中之志,诸葛亮忍不住越说越激动,以至于说到最后一句“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时,他那白皙的双颊都随之微微泛红起来,与诸葛亮素来少年老成的形象大相径庭。
    不过刘备却丝毫不觉得对面眉飞色舞的年轻人轻浮。此时的他已然被诸葛亮的一席对策说得茅塞顿开,大有拨开云雾见天日之感。特别是诸葛亮有关夺荆、益两州的提议,更是直接说到了刘备的心坎里。事实上,自打刘备占据庐江之后便一直在打荆州的主意。然而刘表在江南的实力与名声皆远胜刘备,使得刘备一直都未能如愿。此番曹操重创刘表到是让刘备看到了可乘之机,只可惜这会儿的他又成了刘表的盟友,背弃盟约、乘人之危的名声传出去终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诸葛亮对荆州的一番分析,令刘备又重新燃起了染指荆州的野心。
    没错,刘表守不住荆州,早晚都会灭于曹操之手,到那时他刘备便可顺理成章地接管荆州。至于刘璋不过是个羊质虎皮之辈,要取益州易如反掌。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高祖一般率众出秦川争夺天下,刘备不禁拍腿大笑道,“妙哉!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
    面对一脸兴奋的刘备,诸葛亮倒是稍稍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拱手自谦道,“亮年幼才疏,不足之处还请将军指点一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