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北巡幽州-《凤穿残汉》
            
            
            
                
    第(2/3)页
    其实对于蔡吉,田豫并非一无所知。无论是早年以天崩地裂之术攻克易京,还是后来在延津以水师逼死袁绍,蔡吉用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向天下人证明了她是足以制霸一方的大诸侯。然而就算是如此,田豫依旧不看好蔡吉的前景。在他看来蔡吉能以一介女子之身,成为一方诸侯着实不容易,可其成就也仅限于如此。天下间最终能一统江山的诸侯只一个,那就是“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其他诸侯皆不占有大义,顶多只能割据一时之地。这种情况下,蔡吉若是懂进退,借由曹蔡之间的姻亲之盟,或许还能得一善终。若其不知进退,刑政失和,那怕是连当初的袁绍都不如。
    抱着以上的观点,田豫在奉命来涿城投诚之余,亦在暗中谨慎地观察着城内文武的言行举止。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将帅僚属的品行直接关系着一个诸侯是否知人善用,甚至可以一窥诸侯本人的品质。就目前来说田豫对涿城守将张清的评价是为人敦厚,才智不足。不过鉴于张清是蔡氏家将出身,其被委以重任倒也情有可原。相较之下田豫更在意的是曾任乐浪太守的李敏。五十多岁的李敏是幽州的名流之士,其名气可比田豫要响亮得多。但田豫却觉得李敏此人看似温文尔雅,实则心胸狭窄,怕是难当大任。只是听说李敏在数年之前就已同蔡吉暗中勾结,想来此番蔡吉进驻幽州之后多半会重用李敏。日后可得此人才是。
    站在城门口的张清并不知晓已经被人暗中观察品评一番。此时他的双眼正目不转睛地遥望前方逐渐接近的大军。在旌旗招展的队伍中有不少张清熟悉的面孔,像是美须长髯的太史慈,布衣青衫的贾诩,以及紧随其后的庞统与张辽。然而那个被群臣簇拥着走在队伍最前列的年轻女子,却让张清恍惚间瞧着有些陌生。
    在张清的记忆力里,六年前的蔡吉还只个纤弱的女孩,骤失双亲,无亲无故,却骑在马背上傲然地问他“我若出任太守,张大哥还肯追随我吗不跳字。当时的张清并不年幼的少主能成为太守,但出于对老主公的忠诚,他还是毅然发誓会“誓死追随”。如今褪去稚气的蔡吉早已不单单是一郡太守,而是成为了横跨四州之地的一方诸侯,堂堂御赐钦封的大汉齐侯。以至于张清至今想来都会觉得有些难以置信。但无论蔡吉的身份如何转换,张清当初发下的誓言都不会变,因为蔡吉是他张清的少主。
    却见一身戎装的张清快步上前,领着一干文武躬身相迎道,“见过主上。”
    此时的蔡吉已然翻身跳下战马,以略带兴奋的口吻向张清唤道,“张大哥此番辛苦汝也。”
    蔡吉的一声“张大哥”让张清的心头暖呼呼的。不过深知主仆之别的他还是谦逊地朝蔡吉拱手一拜道,“主上谬赞。此乃清份内之责。”
    言罢,张清便将身子微微一侧,开始向蔡吉介绍起身后的幽州官吏豪强来。除了李敏、王烈这两位老相识之外,绝大多数的人蔡吉都是第一次见面,仓促之间最多也就混个脸熟而已。不过当张清介绍到田豫之时,蔡吉还是下意识地多看了对方两眼。
    蔡吉之所以如此在意田豫,除了田豫是幽州实力派人物鲜于辅派来的特使之外,更因为田豫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中还是曹魏在北疆的一大战将。据史书记载,田豫一生经历东州之战、代郡之战、北方大战等大小战役共9战,8胜1平,三次斩将,可谓战绩卓越。特别是对阵北方异族,田豫不仅有着经验丰富,且擅长攻心,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田豫并不知晓眼前的女诸侯对他有极高的评价。眼见蔡吉多瞧了两眼,田豫还以为对方是在介意鲜于辅没有亲自到场,于是连忙拱手辩解道,“鲜于将军正率部征剿鲜卑人,未能来涿郡拜见齐侯,还请齐侯见谅。”
    “无妨。渔阳乃大汉门户,自是边务要紧。”蔡吉微笑着摆了摆手,跟着又将目光移向了站在李敏身后的一个少年身上。但见这少年郎身形修长,面若银盘,年纪虽仅有十七八岁,但举手投足却张弛有道。依照蔡吉这些年的经验,在汉末能拥有这等气度的人绝不会是等闲之辈。于是她当即便向李敏问道,“这位郎君是?”
    李敏不动声色地一甩长袖,替蔡吉介绍道,“回主上,此乃已故卢尚书之子卢毓,字子家。”
    “卢毓见过齐侯。”少年一个箭步上前恭敬地朝蔡吉拱手一拜。
    “已故卢尚书?可是子干公?”蔡吉明知故问地向卢毓询问道。莫看眼前的涿城规模并不大。此地在汉末可是出了不少知名人士,其中最为后世广为传扬的莫过于蜀汉昭烈帝刘备与桓侯张飞。不过在汉末的涿城有一个人的名气比刘备、张飞还要响亮,那人就是刘备的师傅卢植。卢植,字子干,据说其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年少时他曾与郑玄一起在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门下求学,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灵帝年间,卢植仕为博士,因其文武兼备,先后官拜庐江太守、议郎、侍中、尚书等职。待到黄巾之乱时,卢植出任北中郎率军一路连破张角诸贼,斩获万余人。然而因不肯贿赂随军的宦官,卢植被小黄门左丰诋毁罢官。虽然不久之后卢植又官复原职,可随着董卓当道把持朝政,卢植再次被罢官,并就此隐居乡里,直至初平三年过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