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节 东莱五铢-《凤穿残汉》
第(2/3)页
当初田丰在听到郭嘉的留言之时,只觉得这个年轻人太过狂妄目中无人。可如今郭嘉昔年所说的种种缺点,却在袁绍的身上一一应验,并将袁氏一族引入深渊。每每想到此事,田丰都会暗暗唏嘘不已。而随着与郭嘉的接触日渐加深,田丰也在旁敲侧击中逐步看清了蔡吉的野心。
田丰从没想到一个女子也会拥有一颗逐鹿天下的野心,并且还有足够的胆量去实现的野心。而就目前来说蔡吉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扎实。哪怕田丰对蔡吉再心存偏见,都无法否认那个少女的才华确实是在袁绍之上。也正因为如此,田丰才渐渐地开始对蔡吉产生兴趣,直至此刻坐到了屏风后头。
不过这会儿的田丰并没有对蔡吉公布的方案产生反应,他只是平静地坐在哪儿认真地倾听屏风另一面传来的声音。郭嘉见此情形也没有主动询问田丰的看法。因为他以田丰的才华,必能瞧出东莱五铢发行的意义。只要田丰还坐在原地,就说明他对自家主公还感兴趣。
于是两人就这样默不作声地相对而坐,直到大厅内的接风宴结束,两人还是没有起身的意思。不一会儿,送走一干宾客的蔡吉只身来到了屏风后头。一见田丰还没走,蔡吉赶紧上前向其躬身行礼道,“吉忙于宴客,让久等,还请见谅。”
然而面对蔡吉客气的寒暄,田丰只是微微哼了一声,并没有还礼。倒是郭嘉举起了面前的耳杯,朝蔡吉招了招手道,“主公可来一杯?”
蔡吉苦笑着摆了摆手,继而坐到了两人之间。在后世有许多人都说田丰的脾气不好,而且也没有识人之明。但在蔡吉看来,田丰投靠袁绍,与其说是个人的选择,不如说是家族的需要。这方面出身大家族的沮授也是一样的情况。相比之下郭嘉受家族牵绊就要小得多,也能有更灵活的选择。因此说田丰没有识人之明并不公平。至于脾气嘛,任谁身家系在一个不靠谱的人身上,脾气都不会好到哪儿去。不过田丰的家族或许限制了他个人发展,但站在蔡吉的角度,这样的大家族却是她经略河北过程中急需拉拢的对象。
田丰见蔡吉坐到了的对面,在沉默了半晌之后,终于开口说道,“使君要发行新钱?”
蔡吉见状,赶紧正襟危坐,将一枚东莱五铢递给田丰请教道是。不知可否指点一二?”
田丰抬了抬眼皮,看了一眼食案上的五铢钱,“此钱甚好,只怕百姓不肯用。”
一边说钱铸得好,一边却又说百姓不肯用。乍一听起来,田丰的这话简直就是自相矛盾。可蔡吉却心领神会接口道,“是怕它地百姓将东莱五铢当金银储存,甚至其他诸侯大肆囤积东莱五铢,从而引发钱荒?”
田丰听蔡吉这么一说,不由奇道,“使君既知此弊,为何还要如此铸钱?”
田丰与蔡吉说的其实是同一件事,那就是“良币驱逐劣币”。与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不同,良币驱逐劣币是建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外汇市场上的。即没有任何法律强制干预的市场,在各种货币之间,并没有一定的法定比价存在,而这些货币之间价值各不相同,其中走势坚挺、含金量较高的货币被认为是硬通货,即“良币”;反之,走势疲软的货币被认为是软通货,即“劣币”。在国际贸易当中,人们往往乐意接受硬通货,即“良币”,而不愿意要软通货,即“劣币”。从而优胜劣败,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
历史上由于中国历代王朝在经济、技术、文化、政治上都优于周边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海外诸国纷纷将中原的铜钱当做通货来囤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朝。当时的高丽、日本、交趾等国都直接用宋朝的铜钱做货币。而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虽然也铸造铜钱,最终还是被制作精美、童嫂无欺的大宋通宝挤出了历史长河。以至于后世考古这两朝的铜钱都十分稀少。
来自二十一世纪的蔡吉深知“良币驱逐劣币”是国与国之间金融战的一件利器。因此也有人声称宋朝铜钱大量外流是在对他国进行“货币战争”。说是宋朝的货币战争先后拖垮了辽国和金国。其实这事多少有些马后炮的意思。辽、金两国确实因为用宋前代替自家货币,致使内库空虚,国力衰弱。可宋朝同样也有的麻烦。由于铜钱外流日益严重,最终引发了钱荒铜钱短缺以及会价通胀等问题。田丰曾任冀州别驾,深知钱荒会对百姓产生样的影响。而这也是他对东莱五铢的前途并不看好的重要原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