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试卷批改完毕-《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第(2/3)页
眼看时间差不多,大家都忙着先写一份草稿……管它点不点题,再不写才是真的要完蛋!科举之前,进修班的老师,可没少传授他们这种应考的规则。
于是肉眼可见,或许还有一些考生在字字斟酌,已经有大量的考生开始龙飞凤舞。
根本不需要多么好看的字,只需要自己认识就好,缺笔少划都没关系。最后抄写的时候,工整一些就好。一份草稿不够,那么就两份,至少把这八百字的文章斟酌出来。
在草稿修改一遍,润色完毕,然后再工整地抄写到作文卷上。
并州学子和其他地方的考生,差距就就出现了,毕竟别的地方,可不会教导这些东西。
尤其是襄阳来的那一批考生,他们自负学富五车。对,或许是这样,但他们接受的显然不是应试教育,于是在正式科考的时候,开始严重的不适应和速度严重滞后。
直至最后好不容易把试卷写完,离开考卷,还是担心自己是不是点题。
“元直,这次的作文,你觉得是什么意思?”来自襄阳的士人,找到了唯一一个不合群的。大概也就是这种极度不自信的情况下,才会想起有他那么一号人。
毕竟以前这位是作为旁听生,进入水镜书院的。说是旁听,实际上就是打杂的。而且大家也是最近才知道,原来他一直用的是假名。
进入书院的时候,用的是单福的名字,来到这里,才坦白告诉他们,他叫徐庶,来自颍川郡。之所以化名,是因为早年为乡人报仇杀人,不得不化名遁逃。
行侠仗义之人,倒不会让人讨厌,甚至有些人更喜欢这种义士。只是襄阳这群士子,大多都是富贵人家出身,自然就不太愿意和徐庶扯上关系。
再说,他也不是荆州人,本身大家就不是一伙的。
与此同时,考官组的五人,此刻才是最痛苦的时候……一千多份的试卷,三天内必须要看完,不加班加点还真的没办法。
“该说这种试卷,优点还是有的……”荀彧看了看,前面那些题目的答案他都了然于胸,所以一眼扫过去,大概就知道这份试卷前面这八十分,大概可以给多少分。
“毕竟有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这样批改起来的确容易许多。唯一可惜的是,那些答题比较优秀的,却没办法额外加分。”陈群感慨,不少考生,数算和政治不太好,但经学方面很扎实,甚至很出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