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半年后。 经过了长达半年的模拟演练,整个实验团队已经将新的实验流程背得滚瓜烂熟,闭着眼睛都能完美完成。 实际上早在两个月前,他们就已经将实验没有一处错漏地完整进行下来了,但为了将这种肌肉记忆加深,最后两个月的模拟演练依旧每日不坠。 而今天,便是真正的决战了! 为了今天,他们准备了半年,为了今天,他们准备了五十年! 现在,需毕其功于一役,此战,只能胜,不能败! …… “近光速加速器已分离,预计三十二小时后达到预定位置。” “观测舱一号已分离,开始减速,预计五小时后达到相对静止。” “观测舱二号已分离,开始减速,预计五小时后达到相对静止。” …… “通道搭建舱一号已分离,预计十小时后达到预定位置。” “通道搭建舱二号已分离,预计十小时后到达预定位置。” 实际上实验的变动并不大,起码宏观上,只有那个近光速加速器的位置进行了调整,整体上它向着实验设备的其他平台模块下方挪了五十万千米。 这个距离是经过张三在内的几位FTL领域顶级泰斗反复计算推演过的,从各种侧面的观测手段推测,这个距离,一定可以打通在空间形变接近顶点位置的虫洞通道! 而如果方珏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一定会发生“空间回弹效应”,从而形成有实用意义上的虫洞! “空间回弹效应”,是方珏提出猜想中的基础理论现象,他认为空间平面是具有弹性的,而且因为空间的尺度,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比如粒子打击只是一瞬间,可在没有那股力量去支撑的前提下,空间的形变却能保持很长时间,前两次实验留下的空间形变过了半年还是存在的。 但就像方珏之前用细针去戳指套薄膜一样,当针尖达到一定深度,薄膜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向着针杆吸附过来。 虽然近光速粒子打击并不是一根针,但在空间形变滞后性的前提下,它也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即在形变后的一瞬间,进行一次极快的收缩吸附。 而这次实验的目的就是将虫洞开口构建在这一部分的空间形变之上,这样就能短时间内获得一条具有实用意义的虫洞隧道。 半年前的第一次实验和第二次实验区域,在这半年来定期检查下,给了大家更大的信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条虫洞的缩距在持续缩小,现在分别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五点三和百分之四十五点七。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