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沂姐是我的童年女神,你小子居然下得去手?” “打过就打过,还童年女神。” “这首歌是真不好打吧,还在我歌单里,我有事没事就拿出来听听,真不是《绯色》和《同尘》能比的。” “能不能快点出歌,我已经耳痒难耐了。” “该掏耳屎了兄弟。” 章评区依旧是一如既往地欢乐,但不知是不是余惟的错觉,评论数量好像少了很多。 他也顾不上细想,来人家综艺也不能光码字,还是要干点正事的,余惟之所以来《种星星的人剧组》,也是想来这边试试戏。 节目开拍之前他搜过四部戏的原片,其中他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一部,尤其是最后那段爱尔兰民谣送别,童声合唱非常打动人。 其实国内的三版改编,差的就是这一块,演员台词剧情都可以做本土化改编,但最后这支歌,却无论如何也改编不出来了。 第一版翻拍是直接套用人家的原曲,曲子很棒,但放在国内的乡土环境有些不伦不类,让山村小孩唱爱尔兰民谣,这导演真是个天才。 后面一版学聪明了,对原曲做了中文填词,虽然画风正常了,但填词之后的异国音乐反而没内味,很多观众看完表示还不如放原版。 第三版导演发现了问题所在,特地选了一首国内的本土民谣,直接把歌给换了,本土化是足够了,但两首歌风格完全不像,他反而是被骂的最狠的那一个。 越想着改好的反而被骂的越狠,可见有些导演选择摆烂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余惟越想越觉得心痒,他要是把这首国外民谣写进书里再搞一首风格相似的本土化出来,节目选角不就迎刃而解了? 更重要的是,他也马上要写下一轮比赛了,对手的歌不好找,眼前这首刚刚好。 传统民谣,原唱不详,不得罪人。 把这首歌写进去针对性打击,也算是帮国内导演解决一个历史难题了,不仅不得罪人,反而是大功一件。 谁说我改不了剧本,我把配乐改了不就行了? 这片场真是来对了,一次解决他两首歌的剧情。 第(3/3)页